近年来,激光行业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,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正在进行。2024年,仅不到一年时间内,全国已有18家激光企业申请或终结破产程序,令人不禁感叹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如今的惨烈现状。从老牌企业到新兴公司,无论资历深浅,都难以幸免于这场“寒冬”的洗礼。
流血的市场:价格战与利润下滑
激光行业的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,价格战成为了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。自2021年以来,激光器价格几乎“腰斩”,中低端激光器从高科技产品沦为标准化商品,行业门槛大幅降低。根据企查查数据,截至2024年8月,中国激光器登记状态正常的企业数量已达5121家,而激光设备企业注册量在2023年更是同比增长17.2%,新增3243家。
然而,价格战的代价是惨痛的。即便是行业龙头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。锐科激光2022年的净利润率仅约1%,2024年第三季度,海目星净利润同比下滑88.01%,利元亨亏损幅度更是达到惊人的828.26%。这种“以命相搏”的市场竞争让许多企业难以为继,甚至不得不选择退出。
没有边界的市场:创新与同质化的矛盾
激光行业的困局不仅在于价格战,还在于“没有边界”的市场格局。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,往往快速进入热门赛道,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。例如,手持激光焊接设备从2018年的初步推广到2022年的5万台出货量,短短几年时间便从蓝海变为红海。
与此同时,激光行业的技术创新也面临困境。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往往因激烈的市场竞争而难以获益,而部分企业即使研发出新品,也因担心被模仿而选择“密而不发”。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的恶性竞争,导致市场上缺乏真正的突破性产品。
此外,激光行业的应用场景普适性较强,企业间的竞争边界模糊化。许多企业不仅在自身领域内竞争,还试图向上下游拓展,甚至跨界进入其他细分市场。这种“无边界”的竞争模式虽然短期内扩大了市场覆盖,但也使得企业难以在特定领域深耕,从而丧失核心竞争力。
寒冬中的出路:洗牌后的新生
尽管行业寒冬让众多企业黯然退场,但存活下来的企业无疑都是“猛将”。随着市场逐步回归理性,激光行业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向。
- 技术创新与多元化布局
一些企业开始规避低价内卷,转而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应用拓展。例如,英诺激光在生物医疗、半导体、光伏等多个领域布局,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13.74%,成功扭亏为盈。仕佳光子则凭借顶尖的光芯片技术获得中科院的重仓投资,在硅光领域开启了新业务。 - 全球化拓展:从国内卷到国外
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,越来越多的中国激光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。在2023年德国慕尼黑国际光博会上,中国参展企业数量超过220家,是除东道主德国外参展企业最多的国家。通过“出海”,企业不仅拓展了市场空间,也为自身发展赢得了更多机遇。 - 深耕细分市场,提升核心竞争力
面对同质化竞争,部分企业选择深挖细分领域的潜力。例如,在高端制造、特殊材料加工等需要特定参数的应用场景中,能够满足需求的企业依然稀缺。专注于这些领域的企业将有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。
总结:危机中的机遇
激光行业的寒冬不仅是挑战,更是一次行业优化的契机。那些在价格战中倒下的企业,为市场留下了宝贵的教训;而那些在洗牌中存活下来的企业,则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。正如那句经典的话:“打不倒我的,终将使我更强大。”激光行业的未来,依然值得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