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,8月12日,国家卫健委发布了《关于印发农贸(集贸)市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的通知》,指南要求,农贸市场要建立产品溯源制度。并要求各地要加大市场疫情防控工作推进力度,重点选择辖区内具备区域辐射能力的大型农贸市场、农产品批发市场(海鲜市场),开展农贸集贸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大排查。
指南强调,市场开办者要督促场内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和溯源管理制度。完善肉类产品质量全链条追溯体系,采购、销售肉类产品,务必查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、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明。禁止采购、销售来源不明、无合格证明材料的食品,确保食品质量安全。
毋庸置疑,我国对食品安全保持高度重视,国家在食用农产品追溯领域前后摸索了将近十几年的时间,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,也有了一定成效。近年来,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关注,各类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工作重点。尤其是农贸市场,作为百姓的“菜篮子”,更是重中之重。
事实上,对于农贸市场来说,农产品追溯的效果远不理想。具体来说,有这么几个原因。
蔬菜水果类追溯难
农贸市场里肉类的追溯相对容易。肉类食品基本都是规模化生产,而且多数工厂都形成了产业链条,在质量检测追溯方面基本可控。从养殖、屠宰到流通环节,有检疫章或成品单号,方便追溯查询。
但对于植物性食品(蔬菜水果类)来说,在追溯方面难度大了很多。首先一个原因,我国很多植物性农产品很难规模化生产,在流通中更加分散,追溯的难度非常大。其次,蔬菜水果类的食品流通量大,流通利润又低于肉类,在每个产品上做出标签或标码的相对成本太高。所以这类产品的追溯,目前只能向“单笔交易可追溯”这一方向努力。
支撑追溯的数据不够准确和完整
农贸市场食品安全追溯,需要数据来支撑,主要是流通数据、交易数据、监测数据、买卖双方信息、市场信息、菜品信息等,这些数据不够完整也不够准确,个别市场还缺乏数据平台。
现有的大部分追溯产品,是在商户的称重和结算过程中,加上了追溯的必要环节,这种做法看似可以奏效,但实际情况,因为追溯和商户的营收没有关联,还增加了商户的工作量,导致追溯工具不正确使用,甚至追溯软硬件使用率低。有时候,为了应付检查,不少市场有做假数据的情况。
批发市场的农贸产品数据依赖于台帐(对更多农批人来说,就是一普通账本),数据在记载、留存环节可能存在效率低下或信息难以完善保留等问题;流程中的所有环节几乎都处于人工作业状态;系统追溯多停留在销售的中后期时段。
一旦出现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(如此次疫情,环节较多,覆盖面广),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、物力才能够精准排查流调与溯源情况。
交易过程过于简陋
农产品批发市场中,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,一手交钱一手给货,发票基本是没有的,购物流水单老板一般也都没有,靠的是记忆力和计算器,可能会让你加个微信或者留个电话,也是方便以后再来购买。
就算是大宗交易,作为一个长期合作的客户,还是有信任度。如果购买的食品确实有问题,因为缺乏直接凭证,虽然借助监控等方面能查到信息,但依然是纠纷丛生的高发地。
批发环节的混乱
因为批发环节存在的拆箱、混装、再加工等问题,会让批发商从不同种植户、不同种植地块购买的商品完全失序,这也意味着批发商也很难定位到货品的精细来源。
另外一种便是,批发市场的进货商存在着交叉购买,出场后在自己经营渠道多销售的问题,消费者购买后出现问题也很难精确定位来源,只能以面覆盖全部处理。
批发市场人多、货多、交易多,想要立马实现较为精细的管控绝不是一蹴而就的,这跟批发市场的信息化管控程度、经营方式、业务状态都有紧密关系,牵一发动全身。
农产品本身结构决定
农产品批发这样一个大流量的地方,交易多依赖线下、人为方式,货品来源和流向均较复杂的场景,多数商家体量不大,对成本敏感,于是在监管不硬性要求,则食品追溯很难如最初理想的目的那样顺利实施。
疫情,加速农产品溯源工作
2020年,一场疫情把智能化、大数据、AI、区块链等应用推上快速道。在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食品溯源,第一步要走的便是实现信息化,可以预见,农贸市场在未来发展中,必然以解决消费者的痛点诉求为第一要务,全覆盖可追溯的安全食材。
“一物一码”是实现大数据及产品信息化的基础,通过物联网标识“一物一码”技术,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追溯流通体系,不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,只需扫码就可以了解食材产地、生产时间、运输情况,甚至能详细到农场土壤、水质的检测结果等信息。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与现代冷链物流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,这些曾经的“世纪难题”如今都已不成问题。
国家的重拳监管已经出击,任重而道远,千钧惟担当,诚然我国的农贸市场追溯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,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,物联网标识技术也在市场需求的不断变革中,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!